務實面對核能問題
我們必須務實面對紛擾台灣多年的核能問題。
核能問題,不應被簡化成「支持」或「反對」的二元對立,核能只是能源政策的一部分,還需與產業發展和國家安全一併考量。
全世界在大都市30公里範圍內有核電廠的,只有6座,其中台灣就佔了2座。到現在為止,我們都不敢訂定30公里的核災疏散半徑,因為我們根本寫不出500萬人的疏散計畫,就假定只有8公里半徑的核災疏散計畫。
所以,台灣的核能問題,不在於核能本身,而是核電廠與都會區的距離實在太近。
英國是一個特殊的例子,經濟持續發展,但平均用電量下降;德國則是明確訂定2022全面停止核電。幾天後,台北市的產業考察團,在英德兩國代表處協助下,會去看看人家怎麼透過產業轉型降低能源消耗,以及再生能源計畫如何展開,希望能讓我們有更完整的思考。
「用愛發電」是不可能的,不用核電就要有替代方案,再生能源比較乾淨,但成本大幅提高,這些都要有科學數據來討論。可惜在台灣常常是政治凌駕專業,比方說,深澳電廠突然宣佈不蓋了,我很納悶,怎麼台灣經過一個晚上,突然電就夠了?
台灣不需要發現問題、製造問題、解釋問題的人,而是需要解決問題的人。執政者自己披掛上陣參加反核遊行,我是覺得很奇怪,把時間省下來解決問題比較實際。
大家要務實面對問題,而不是用「支持」或「反對」來簡化討論,這對國家沒有幫助。
柯語錄
台灣不需要發現問題、
製造問題、
解釋問題的人,
而是需要解決問題的人。